logo

trugen jacn
10 二月 2015

点评中国:中国发展转基因重要且紧迫

130919070835_cn_golden_rice_512x288_reuters_nocredit

日前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一号文件,其中再次谈到转基因问题,引起关注。笔者认为,中国之所以要发展转基因技术,一是基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判断,二是出于增强国家科技竞争力的全面考量。

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中国是人口大国,解决13亿人口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虽然中国农业成就举世瞩目,粮食产量逐年递增,但必须看到农业生产依然受到耕地、水、能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污染加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多重约束,农业发展基础仍然十分脆弱。

近年有两个问题十分突出:第一、国内粮食消费需求明显高于生产增长。国务院发展中心专家指出:2012年中国粮食总产量为5.8957亿吨,但国内消费总量达6.6057亿吨,供求相差7100万吨,占消费总量的10.7%。若生产这些粮食需要占用近7亿亩的耕地,而中国现有耕地已接近18亿亩“红线”,扩大种植面积已无可能,目前只能进口粮食来填补这一缺口。

另据中国社科院分析,2012年中国整个农业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已高达21.1%,其中最突出的是大豆。由于饲料蛋白和食用油需求快速增长,而国内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有限,导致转基因大豆大量进口,2013年增至6338万吨,占世界大豆贸易总量的60%,国内自给率降至18%,安全风险急剧上升。

第二,主要农作物单产水平增速减缓。2004年至2011年,中国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单产年均增长仅为1.69%;玉米、大豆单产明显低于其他主要生产国,与美国相差三分之一以上,反映出农业科技水平的差距。国内农业生产目前仍多依赖常规技术手段,科技含量不高,增产效果有限。例如,中国耕地面积仅为美国的2/3,化肥农药用量却分别是美国的2倍和4倍。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不仅没有提高农作物单产水平,却使生态环境污染日益加重。

现在衡量人民生活水平已不再看口粮的多少,而主要看肉、禽、蛋、奶和食用油等消费量的高低。中国目前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人们不仅要求吃饱,还要求吃好、吃的安全。据统计,2010年全国肉类、禽蛋、牛奶、水产品产量分别比2003年增长了23%、18.5%、105%和31.8%,同期用于养殖业的饲料玉米用量增长33%。预计饲用和食用玉米、大豆的需求今后仍会刚性增长,农产品中长期供求形势将更加严峻。

由此可见,科技创新能力的不足和发展方式的落后,依然是中国影响农业持续增长的突出矛盾。单靠传统技术手段已难以大幅度提高单产,大量进口粮食更存在巨大风险,一旦出现农业歉收或国际粮价飞涨,中国将陷入受制于人的困境。因此,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首先必须突破发展的技术瓶颈,要在技术手段、生产规模和产业结构上实现大的创新,给农业生产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转基因综合效益充分显现

转基因技术自上世纪70年代问世后便成为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引发了农业和生命科学领域的一场深刻的科技革命。转基因生物育种是这场革命的先锋。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服务组织(ISAAA)统计,2013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已达到1.752亿公顷,与产业化发展之初的1996年相比,18年间面积增长超过100倍,创造了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史上的奇迹。

目前全球除27个国家批准大规模种植转基因作物以外,还有37个国家和地区批准进口转基因产品用于食品和饲料加工,总受益人口已占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三以上。1996—2012年的17年间,全球种植以抗病虫、抗除草剂性状为主的转基因作物农业增收高达1170亿美元,其中58%得益于降低成本,42%得益于3.77亿吨的产量增加;同期节省了4.97亿千克的农药;仅2012年,就减少了270亿千克的二氧化碳排放,超过1650万的农户减轻了贫困。

转基因育种能促进粮食增产,这一点已勿庸质疑。以转基因作物种植大国美国为例,上世纪90年代中期玉米单产约为400公斤/亩,但以后将转基因、分子标记与传统杂交技术紧密结合,大力推进抗虫、抗除草剂玉米商业化育种,仅用十余年时间就使玉米单产提高了50%,现已超过600公斤/亩。

发展中国家的动向也值得重视。巴西政府2003年开始强力推动转基因作物产业化,2013年种植面积达4030万公顷,占全球种植面积的22.4%,位居世界第二,增速跃居世界第一。南非、印度近年推广应用转基因技术后,分别由原来的玉米和棉花进口国变成出口国。阿根廷近年坚持推进转基因玉米和大豆产业化,粮食平均单产已由1995—1999年间的342公斤/亩提高到2005—2009年间的471公斤/亩,10年间提高了38%。

转基因作物问世已近30年,实现规模化应用也已长达18年。尽管有关“转基因安全”的争议依然存在,但不争的事实是:由于有了相关的法律保障幷实施了严格的科学评价,转基因作物种类、种植面积、加工食物种类和食用人群逐年扩大;全世界每年上亿公顷土地种植转基因作物,数十亿人群食用转基因食品,迄今幷未出现确有科学证据的转基因食用和环境安全事件。因此应当肯定:经过科学评估、依法审批的转基因作物是安全的,它的风险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转基因生物育种已成为引领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其扩大应用已成为科学发展的必然。

提升转基因育种科技竞争力

以转基因为代表的生物技术已成为农业科技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某些国外公司依仗其经济实力和技术优势,通过科技创新、资本融合、企业幷购等手段加快发展商业化育种体系,进一步拓展国外市场,国际农业科技竞争已日趋白热化。目前复合基因粮食作物品种已成为转基因产品的主体、抗旱节水、品质改良、医疗保健等新一代转基因作物正在陆续投入市场应用。

相比之下,中国近年由于受到“转基因安全”争议的影响而放慢了发展速度,转基因生物育种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重新拉大,应用面积也落到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之后。转基因科技竞争地位的削弱也使中国农业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增大,难以抵御国外转基因作物产品的大举进入。

但是,也要看到全球转基因生物育种发展仍处在战略机遇期,看到中国近20年来,特别是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以来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和成果。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国际科技竞争集中体现在发展速度,转基因生物育种也是如此。如果我们下决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失时机,迎接挑战,中国转基因生物育种仍有望迎头赶上,为保障粮食安全和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做出重大贡献。

以基因抗虫棉的自主研发为例,拥有抗虫基因、转化技术和受体良种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虫棉的研发,是中国发展转基因育种技术、打破跨国公司垄断、占上国际生物技术制高点的成功事例。抗虫棉的研发和产业化不仅使中国有效控制了棉铃虫的猖獗危害,挽救了岌岌可危的棉花产业,更重要的是在与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中,成功打造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包括基因发掘、遗传转化、安全评价、品种选育、产业开发、应用推广在内的转基因棉花育种体系。

正是依靠这个体系,中国国产抗虫棉仅用了短短六年就实现了国内市场占有率的逆转,并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了一席之地。截至2010年,中国育成并审定抗虫棉品种超过200个,累计种植面积3.15亿亩;减少农药使用 65 万吨,农田环境污染指数降低 21%;创造社会经济效益超过440亿元,农民增收250亿元。目前中国抗虫棉种植已遍布各大棉区,面积已达420万公顷,其中95%都是自主研发的品种。

抗虫棉研究开发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它还有力促进了中国科技竞争力的提升,使中国成为目前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拥有转基因作物自主研发能力的国家,为后来包括水稻、玉米、小麦、大豆等作物在内的转基因生物新品种研究的全面开展奠定了基础。抗虫棉的研发历程和经验对于我们理解转基因技术发展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

(责编:李莉)

http://www.bbc.co.uk/zhongwen/simp/focus_on_china/2015/02/150209_cr_gmfood

Share
918 views
#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