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trugen jacn
07 六月 2016

中德特殊关系能走多远?

 

FT中文网公共政策评论员 刘波

中 美关系因美国军舰在南海的试探性航行而显得脆弱时,在北京,德国总理默克尔正在受到中国政府的热情欢迎。11月29日,默克尔在她的总理任内第八次踏上了中国土地,这次访问也必将带来经贸方面的合作成果。与此同时,在中国民间舆论中,默克尔以及德国都保持着良好的形象。

如果说中国和英国还需要刻意思索出“黄金时代”等词汇来为两国关系增色的话,中德之间已不需要这种措辞上的修饰了。无论两国是不是承认,“中德特殊关系”的存在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德国已经成为中国在欧洲的首要合作伙伴,中国与欧洲的关系现在主要围绕着所谓的“北京-柏林”轴心展开。这一次,中国总理李克强与默克尔的小范围会谈,由预定的30分钟延长至70分钟,也显示出两国关系的热络程度非同一般。

不过,中德特殊关系的主要基础是两国密切的经贸联系,而不是政治共识。在2014年,德国对中国出口额就占了欧盟的一半。虽然中德两国都是出口国,但因为各自有优势的出口部门不同,并不存在很强的竞争关系,反而互为对方的重要海外市场。在经济结构上,中德两国存在明显的互补,这也有助于中国作为后发国家,执行“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同时,由于中德两国都是出口国和顺差国,所以在诸多国际经济政策争论上可以保持一致立场,共同进退,比如在逆差国指责两国刻意追求出口优势的时候。

在政治方面,与中国走近可以提升德国在欧洲的分量,而提升国际影响力,也是德国在欧洲内部政治、经济两方面崛起的必然结果。德国是欧洲事实上的中流砥柱,这一点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之后更加凸显,近期在希腊债务危机中德国也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强势地位。但是,德国在欧洲目前并没有与其实力相匹配的军事与政治地位——没有联合国安理会席位,在欧洲安全秩序中的地位也不如英法。因此,与中国加强合作,是默克尔是提高德国国际影响力的必然选择,正如戴高乐时期的法国一样。

中德走近也为整个中欧关系建立了示范效应。比如,近期英国主动改善对华关系的部分原因,就是看到了德国所树立的榜样,以及德国从中德关系中所获取的经济实力。今年3月,以英国为先导,欧洲国家纷纷选择不顾美国的质疑,与中国合作,参与亚洲基础设施开发银行(AIIB)的筹建,这在整个中欧关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德国等欧洲国家纷纷发展对华关系,并不意味着离弃美国。从二战以来,欧洲国家就在安全方面依附于美国,但保持与美国的平等同盟关系的前提是,欧洲必须证明其对于美国的价值,而不能简单满足于做美国的跟班。就此意义而言,欧洲大力发展对华关系并不意味着弱化对美关系,而是要强调自身价值,从而获得巩固与美国盟友关系的筹码,并将自身树立为世界的重要一极。当前欧洲面临着主权债务危机、俄乌冲突、中东难民涌入等多重挑战,因此尽快形成统一的对外政策,巩固国际地位,也变得更加紧迫了。

但或许值得提醒的是,默克尔执政初期曾因西藏等问题而与中国关系冷淡。事实上,欧洲也不会放弃其价值观外交。目前,欧洲奉行的务实主义外交是中欧走近的推动力,经贸利益是中德特殊关系的基石。这固然可以让德国等国突破传统意识形态阵营而与中国交好,但另一方面,也让两国关系密切程度局限于经贸利益所允许的范围之内。虽然在中欧贸易纠纷等许多方面,德国都给予了中国切实有力的外交支持,但这并不意味着两国已经成为永久性的合作伙伴。也许对这一点,中德两国都心知肚明。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64598?full=y

 

中德关系火热的背后

【财新网】(记者 王玲)十余年前,中国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会见德国总理施罗德时,就用“历史最好水平”来形容中德关系。十余年后,总理虽换,中德关系仍被中方视为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呈现不仅有最好、还有更好之势。默克尔七度访华之际,对欧亚两大经济体这段兴于经贸、基于经贸的关系,双边亦不乏未来相互竞争加强的提醒。

7月6日至8日,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邀请,德国总理默克尔正式访问中国,这是她三任总理来第一次访华,也是其任内第七次访华。欧洲各国领导人中,论访华次数,似乎很难想到居默克尔之右者。第一站不到北京,而是地方城市,似乎也不是寻常外国领导人访华可为。中德“特殊关系”(special relationship)可见一斑。

三天行程中,作为中德关系的压舱石,经贸依然是铁打的议题。这一点,从默克尔所率豪华代表团即可知,这一阵营包括西门子、大众等名企高管;期间,中德签署数十亿欧元经贸协议;建立起高级别财金对话机制;中方宣布向德方提供800亿元的人民币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额度;此外,两国同意加强在创新、可持续发展、环保等方面的合作:收获不能说不丰。

“眼下,中国和德国几乎堪称‘完美共生’(perfect symbiosis),中国需要技术,德国需要市场”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的研究主任昆德纳尼(Hans Kundnani)在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今年3月首次访问访德之际,在《法兰克福汇报》撰文亦称,无论从产业发展水平、市场规模还是从需求格局看,中德两国的互补性都十分突出,合作前景极其广阔。

昆德纳尼表示,由于中国对机械和汽车的需求,过去十年,德国对华出口呈指数级上升。实际上,中国需求被认为是金融危机后德国经济快速恢复的主要因素之一。

机电产品长期以来是德国对中国出口的第一大类产品。数据显示,2013年,德国对中国的出口中机电产品占近40%,其他依次为:运输设备和光学、钟表、医疗设备。这三类产品占德国对华出口的近八成。

随着中国经济新一轮改革,产业升级以及技术提升,昆德纳尼认为,德国企业将面临来自中国的更多竞争,中德“完美共生”的图景将发生变化。他认为太阳能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曾经德国企业在这一行业领先,如今几乎彻底败给中国企业。

“中德竞争不止于此,其他行业未来也可能会有,比如汽车行业,德国公司的危险似乎是它们越来越被挤去奢侈的小众市场。”但德国企业似乎比昆德纳尼要乐观。欧盟商会5月一份报告称部分跨国公司认为在中国营商黄金年代结束,时一位业界人士告诉财新记者,车企,包括德国,认为其黄金年代还未结束。

值得注意的是,机电产品不仅仅是德国对华出口第一大类产品,同时也是中国对德国出口的第一大类产品。2013年的数据显示,中德出口到彼此市场上的前五大类产品中,有三类重合: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制品、化工产品。往年,运输设备(取代化工产品)这一类也会重合。有些年份,中国对德出机电产品会同比上升。分析认为,随着中国向价值链上端移动,中德贸易结构有趋同倾向,竞争性因素或显现。

对于中德经贸的挑战,默克尔访华前夕,中国驻德国使馆经商处公参孟繁亦坦言存在,称随着中国制造业升级,中德和中欧产业间竞争会逐渐增强,贸易摩擦不可避免,甚至还可能加剧。一些观察人士认为,中国朝德国视为其战略产业的移动或许是未来中德关系最大的挑战。

学者认为,德国企业的乐观,一定程度上因为它们认为中国市场增长够快,即使中国公司部分通过不公平竞争拿走一些市场份额,它们仍然能够增加销售。默克尔此次访问成都,德企积极布局四川等西部省份,被视为是扩展中国西部市场的明显一步。

7月7日,在与李克强共同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尽管对中德当前的合作,默克尔称感到满意,她也借机呼吁中国改善市场准入、提高透明度、给德企提供平等待遇。类似的呼吁亦不少见于欧盟商会多年来针对中国经商环境的调研报告。

会见李克强前,默克尔还表示,中德合作已经很广泛,接下来需要进一步深化。

2011年,中德首轮政府磋商期间,默克尔同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达成一个目标——到2015年,中德双边贸易额达2000亿欧元。

随着中德经贸发展,德国或更依赖中国。长期以来,德国是中国在欧洲的最大贸易伙伴;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3月,中国为德国第五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昆德纳尼分析,德国对华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6%,未来这一比例随着中德经贸发展或上升。

“德国和中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并不对称,相比中国对德国的依赖程度,我认为德国更依赖中国,”昆德纳尼称,考虑到德国的GDP约一半依赖出口。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可刊登转载。

http://www.wusuobuneng.com/archives/5287

德意志交易所将目光转向中国

志交易所(Deutsche Börse)发出呼吁,希望德国的政策制定者采取更多办法,使法兰克福成为欧洲参与中国金融交易的主要中心,进一步将关注点由过去十年的英美资本市场转移到别处。

自德交所两年前与纽约泛欧交易所(NYSE Euronext)合并的企图失败以来,这家欧洲市值最大的交易所运营商已把目光投向东方。过去12个月,德交所在中国大陆、台湾、韩国和印度寻觅新的机会。

这标志着一个根本性的政策转变,因为过去10年德交所一直在努力打入美国市场。迄今为止,其最大的一桩交易是在2007年以2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国际证券交易所(ISE)。

德交所首席执行官雷托•弗兰乔尼(Reto Francioni)昨日表示,德交所已做好了基础工作,以便创造有利条件,将法兰克福打造成欧洲参与中国金融市场活动的中心。

“不过,只有这里的重要机构、政策制定者和金融中心劲往一处使,才能获得成功。这也将基本决定我们在2014年和未来的工作,”弗兰乔尼在法兰克福发表讲话时表示。他的听众包括德国财长沃尔夫冈•朔伊布勒(Wolfgang Schäuble)。

与纽约泛欧交易所合并这个长期以来的计划被放弃两年后,弗兰乔尼还对英美资本主义予以严厉批评,认为市场经济体必须履行社会义务。

他对出席德交所年会的来宾说:“我们共有的一个基本信念是……‘莱茵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着眼长远,企业起到缓冲器作用,市场受到严格监管……这种模式从根本上优于去监管的英美资本主义模式。”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4498#adchannelID=2000

 

Share
1143 views
#

Write a comment